从共享单车再到共享充电宝,今年初开始,一系列挂着"共享经济"名头的创业项目和新兴企业备受瞩目。然而还不到一年时间,其中很多项目就已经褪掉了华丽的光环,甚至开始破产清盘。
资本在苦苦寻觅下一个风口,最近看起来,"无人值守"似乎是取代"共享经济"的下一个热点。
【"无人"成为新的热点】
当阿里巴巴宣布进军"新零售"的时候,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一概念的落地会是"无人超市"。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,即使有很多人不看好无人超市的发展前景,以各种各样的角度和理由描述未来黯淡的市场空间,但拦不住越来越多的无人超市出现在公众面前。
很多小区里出现了"无人健身仓",门口贴着一个二维码,扫码即可开锁进去健身,每分钟收费2毛钱。健身仓里的器材主要是跑步机,也可以配置哑铃等进行力量训练,配套的灯光、空调、电视、空气净化器等用来提升使用者的健身体验。虽然目前看起来空置率还比较高,但这种低门槛、自助式的方式得到了很多健身爱好者的好评。
小区里出现的另外一个新鲜事物是儿童玩具汽车,就是固定在地面上,可以让小孩儿坐在上面玩的那种,也是贴了一个二维码,扫码之后汽车自动开启摇摆模式,家长花不了几个钱就能让宝宝开心半天。
还有遍布在商场影院等公共场所的娃娃机、迷你KTV。相对于无人健身仓,这些无人值守的设备利用率还是比较高的,经常看到有人在那里自娱自乐。
【"无人"概念背后是科技进步】
无人值守的实现是依托一系列科技的创新和普及。
首先是移动支付。曾几何时,中国客户偏爱现金不用信用卡,而今移动支付手段的普及程度远远超过了信用卡,二维码取代了刷卡机,支付这个环节不存在障碍了。
其次是物联网技术。通过无线/有线的连接,使无人值守的设备通过网络连接到互联网,再通过控制平台对设备进行管理和控制,以前单机版难以做到的复杂性操控和互动,而今可以基于联网方式来实现。
第三是与智能化相结合。无人值守不仅是在现场,后端的运营操控都可以通过智能化改造,实现后台的无人操控。比如健身仓里的空调不必一直处于开机状态,有人进入后再自动开启;而娃娃机的智能化水平就更高了——你以为抓娃娃的难度是一成不变的么?嘿嘿。
当然,列举的这些只是通用的技术,针对某一个具体领域和场景,还有很多科技创新蕴含其中。而且随着技术的升级进步,目前已经存在的这些无人值守设备还会升级,未来与大数据结合,还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,比如开始在跑步机上运动时,在电视上推荐适合你的视频,或者利用这个屏幕做电商,都不是不可能的事情。
【"无人"改变了运营模式】
和以往的互联网创新类似,"无人"概念提出之后,也被不断质疑,其中比较多的就是经济账。反对者试图用自己的经验和分析来证明:无人化既不省钱也不能带来更大收益,只是个新的噱头。
实际经济效益如何,我想目前可能只有真正的玩家能算清楚;但毋庸置疑的是:虽然做的还是那个生意,但无人值守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成本结构,与传统业务相比,某些成本会上升,而某些成本会下降。企业最终能否盈利,取决于到底是升得厉害还是降得多。
在小区里部署无人健身仓和玩具汽车,是要与物业公司合作才能完成的,因此场地租金这部分的成本是能够节省下来。类似的,此前很多分析文章也都有这样的判断:无人超市不一定开在闹市或者黄金地段,在租金方面比传统模式低不少。而娃娃机和迷你KTV等虽然安置在人气比较旺的地段,但因为占地面积小,找个角落就放得下,因此场地租金也不高。
由此来计算,场地租金以及人力成本,是这类企业在成本方面极具优势的要素;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两项成本都呈现上升趋势,也就意味着无人值守带来的成本下降会越来越大。
那么上升的成本要素有哪些呢?首当其冲的就是电力和IT成本。这些无人值守的设备可以提供的是7X24小时的不间断服务,连续运营时设备处于持续耗电状态。而整个运营要依托后端强大的IT能力,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,通信中断、系统中断、电力中断,都是致命的,这就意味着要维持持续运营,也需要投入很多传统模式并不需要的资源。
还有一点,无人值守的方式改变了营销方式:因为无人,所以虽然做的是线下业务,但是业务拓展还主要靠线上完成。目前来看成功率和转化率都不高,这是目前这类业务亟待解决的问题。如果业务量上不去,设备利用率提不高,一次性投入的固定成本就难以被摊销,这样的结果,即便未来有持续优化降低成本的手段和空间,"无人"的道路恐怕也走不长。